在自时代,到底有多少人通过各种自平台发出声音,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字。据艾媒咨询最新权威发布《2016年App与微信号市场研究报告》数据显示,仅2016年中国微信号数量超过1200万个,相比2015年增长46.2%, 在我眼里,不管用什么平台发声,不写上个几百万字,没出过几本书,没个几万粉丝,就不算自人。所以如果要算自媒人,我顶多算半个,甚至半个都算不上。 我写此文,不是想分享我的经验,因为我没有经验,只有经历。只能从一个员运营校园微信号的角度,聊聊经历,仅此而已。 我的初衷很简单,因为觉得有助于工作。工作中,总是经常会遇到有同学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,有关学业的,有关生活的等等方方面面。针对同学们的疑惑,有时想全面清楚的向学生说出某件事情或者某项工作的好坏利弊,真的一两句话说不清。一两句说不清楚怎么办,就用一段话或者一篇话来表述呗。高校思政工作正是要提倡充分运用新,即时代的发展,又为了方便,于是我于2016年9月注册了微信公号“微语东来”。 工作中遇到同学们各类请假的情况太多了。同学们上课有事要请假,生病要请假,学校活动去不成要请假,外出实习也要请假。有的请假是一二节课,有的请假要几天甚至更长,有的请假没出校园,有的请假要回家需要出省,有的请假是因公要跟导师外出,还有请假超时怎么办,等等。 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件事,包含着各种不一的情况。虽然有相关文件,但在什么情况下找谁,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等问题,同学们还是会有疑问。 写完我四处转发,还厚着脸皮问学生,写的怎么样?有的妨于面子说,还行吧。其实现在我回头看看当时的排版,丑的想吐。 正是这句“还行吧”我又厚着脸皮吭哧吭哧接着写,于是又有了《入学教育那些事儿》、《考研那些事儿》、《签约那些事儿》等感觉良好且还实用的文章,后来又写了《当下》、《说说学生干部执行力》等鸡汤文。 写着写着,在创建公号的一个多月后,收到了微信平台发来的邀请使用原创功能的站内消息。收到消息的那几天,我热血沸腾,积极性大增。下来后,我从一个从未接触过公号的菜鸟,渐渐的摸到了一些门道。 看看排行前列的公号大V,我发现所有的文章类型无外乎两大类,一类讲道理,一类知识。有个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公号写过一篇文章《没有知识,学一堆道理有毛用》,把这个观点分析的很通彻。 说实话,一个员想通过公号来专业知识,基本没什么效果。想通过网络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,早就去选择MOOC课程啦。再说,知识的范围太广,能讲什么?真正的知识根本不是几篇博文讲得清的,就算讲得清读者也没耐心看。何况还有许多公号运营者都是专业团队,所以用个人力量去选择通过微信公号专业知识,绝对不是明智选择。 道理怎么去讲,是关键。如果方式不对,就会变成灌鸡汤。在这个鸡汤文泛滥的时代里,很多人被灌得失去,已经开始厌倦,我又拿什么去吸引大家眼球。 每一篇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,这个观点带来的必须是正能量,必须能够戳中读者的心门。要通过文字来读者支持你的观点,又要留下一些争议的空间给读者去发挥。 故事是一篇优秀文章的灵魂,没有故事穿插的博文就像喊口号,干巴巴的让人读不下去。多一些故事体验,少一些性的文字才是。引用的故事不一定要高大上,反而发生在校园和身边的故事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。 最后就是文字的写作技巧和功底,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,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,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看多读多写。 个人公号和微信的内容一定要有区别。学院活动新闻、重要通知等,那是官微的活儿,如果发在个人公号上总感觉有些不妥。 善于写作的人,永远不缺乏素材。有时我们会突然出现灵感,想写个某方面的文章,却写了一半或者开个头就写不下去了,于是只是当作草稿先保存。我想多数写手和我一样,会遇到过类似情形。 出现这类情况我想主要是因为观点不足,素材不够,文字不溜。在组织提笔开始写文时,一定要先思考好观点,观点就和写论文中的论点是一个道理,没有观点的文章读者看完不知道你在说些啥,想表达啥,就不能称为好文章。 有了观点,下一步就是围绕这个观点来补充素材,考虑从哪些方面来写。往往素材不足,就会停下来再继续思考,等到思考全面,文章才能一气呵成。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,思考好后,一定要把它写完,不管语言、词语用的好不好,先写完再说。然后再回过头反复修改,反复补充,如果你能这样,一定会提高写作效率,也能很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 还有一种情况是观点明确,素材也足,就是感觉文笔不流畅,不知道如何去表述,就像唱歌时突然找不着调的感觉。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锻炼少了,写作要找到规律,循序渐进,笔耕不缀终会进步。 最开始时,每一篇文章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的排版编辑,穿插多张图,觉得这是个读图时代,常常为了找张合适的图,要整老半天。后来,我觉得这个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。 有些校园号排版总是搞得花里胡哨,炫下排版倒也没错,但真正吸引读者的还是内容。去看看排名在前面的牛号,排版基本都是固定的,让读者养成一种阅读习惯,才会成为粉丝。 都说这是个读图时代,想想插图过多,在没有WIFI的下,阅读起来是种什么体验?换成自己,基本是直接关掉。 后来我逐渐只在文章开头放上一张图片,尽量用序号把文章分成若干小段,方便读者阅读。实在是某段文字过长又不方便分开的情况下,才考虑放上一张图,毕竟是靠内容来吸引读者嘛。 排版技巧上,还有字行间距、文字大小、颜色等等诸多技巧。相关教材网上搜索大把,不作赘述。各位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 对于打赏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。有人认为,通过“打赏”的方式变现粉丝对你的支持和喜爱。在互联网上,打赏确实创造出不少,但之所以说是,正是因为它只属于少数人。 个人认为,作为一个校园号首先要考虑到阅读对象,大半粉丝是学生,剩下的就是同事同行。学生本来就没有收入,更何况我的初衷,并不是靠打赏来博得大家的认可。如果是专业公司团队运营的公号,靠推送原创换取报酬,无可厚非。但员运营微信新,是通过这种媒介方式,开展思想教育,引导学生思维,解决学生需求,核心价值观等。所以我不开打赏。 看到有些员建立公号后,立志要日更。最初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,渐渐发现根本做不到,也没必要。 就算每天能推送也许能够做到,但能每天推送的都是精品吗?我想,没有几个员敢这样说。我们不是专业的写手,每天都有大量日常工作和家庭事务需要打理。能够静下心来写点东西的时间,就是每天晚上8点到12点,完成每日一文,难度可想而知。难道晚上没有班团会了吗?没有学生活动了吗?不到学生宿舍转转吗? 大多员运营公号都是单独作战,不能和专业运营团队比较。好比有时刚推送出去就发现有些小错误,没人帮你校对,没人帮你参谋,因为你只是一个人。写文章本来就很花精力,如果影响了工作,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运营公号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关心,倒有些本末倒置。 关于校园微信公号的运营,要说的还有很多。比如每天推送时间的把握呀,粉丝增减患得患失的情绪呀,如何完成分享呀,怎么与粉丝互动等等。要学习的太多,这里只是结合自己感受谈到一些经历和想法。要学习的太多,这里只是结合自己感受谈到一些经历和想法。 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,很多优秀的员值得我去学习。从运营微信公号开始,每天写上一段文字已经变成我学习的一种方式。有些方面不必太在意,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。最后还要说一句:能一件事,把它做好,就是最棒的。 以上纯属个人肤浅认识,不妥之处,还盼。希望能通过微信平台交到更多的朋友,欢迎大家找我交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