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获秋后景色新,诗心且伴“春”。11月3日,“中国诗歌之乡”安徽宿松县举办“首届华亭诗会”暨许洁诗集《哑巴店》分享会及诗歌采风活动,品味诗歌文化盛宴,共叙诗和远方情怀,诗人们在乡村景观中并探索还乡的无限可能。 诗集《哑巴店》是原籍华亭镇五谷村的诗人许洁新出版的诗集,是一部村庄史的写作,承载着诗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文化救赎的诗学理想,在城市生活的诗人,对于记忆中的乡土带有原乡式的依恋,既包含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怀想,也有对当下乡村变迁的省察。 “许洁诗歌有种难得的‘原野气质’,在敦朴舒缓的语调之下,潜存着一种光影交织的、富有矛盾与质询意味的生命价值探问,这才是诗之力量所在,他作为诗人的整体形象也因之趋向丰厚与深远。”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、安徽省文联、鲁迅文学获得者陈先发做出如此评价。 乡村就是一种世界观,是中国知识和普通人的灵魂的归宿。乡村里的“潜意识”让许洁的作品强化具有符号与图腾意义的地理风物的展现,书写了乡村振兴上的家乡变化,“沾着泥土、带着露珠、冒着热气”。这种对个人生活记忆的回望超越了具体生活场景,在一种更为隐秘的文化结构中获得某种历史感。 “我的诗歌基本上都来的生活,来成长的,来的家乡。”许洁说,自己的诗歌要落在自己的生活里,是活过并真实存在的,诗人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和现在生活的城市,都给予他不同情感的表达,而诗歌用纯粹的形式和语言,替他还原着真实。 随拾田园星点色,便成诗歌意无尽。已入初冬的山村田野,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充满着美丽的色彩感。 “华亭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、宿松粮仓、商贸和军事重镇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。口口相传的破凉亭、梦情湖、西林寺、古民居、古桥、古战场、古驿道、车马河更是有着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,华亭的文化精髓经过岁月的沉淀,在传承中得到很好发扬光大。充满文化活力与生机希望的华亭,更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。”华亭镇党委石亚渊说,现如今,华亭镇在步入“新赛道”、“旧山河”进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,一幅幅村景旧貌换新颜、一座座村庄焕发新动力,千村美居正在连线成片、美丽乡村已经全面铺开,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的美好愿景逐步变成现实。 “强烈的现实参与感是当下诗歌的重要趋向,也是多年来诗歌不断强化的诗学意识。”评论家黎在珣说,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等伟大实践,极大激发了诗人作为行动者与者的创作。诗人参与其中,诗歌作为情感共同体的力量被再次激活。 “农村生活的丰富性,让乡村诗歌的主题非常宽泛,可以描绘乡村的美丽风光,可以书写村民的勤劳,可以不断探寻乡村振兴的过程。”宿松作家协会胡松本说,乡村诗歌的主题有时候可以很大,可以在祖国辽阔的田野上奔腾,有时候也可以很小,小到丰收时果园里的一颗甜梨、鱼塘里鱼苗出水时瞬间的涟漪。在乡村振兴的大主题下,乡村诗歌完全可以大放异彩。 研讨与分享了许洁“两个故乡与现实生活的回响”之后,诗人们来到华亭镇产业园、共耕项目、雪镇产业园、黄大水库及茶园、祝尔昌故居、五谷村等地开展采风活动。 分享诗歌存在之境,追求还乡之梦。诗人们像田野上的秋风,摇动村庄上空的云彩,稻田里的鸟鸣,用诗意的眼睛,捕捉着新时代乡村形象。“深入田野,纪录田野,阐释田野,是诗人的初心。原来我们所了解的传统意义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这种变化让“农村孩子”青年诗人许韧十分震撼,他说感觉近几年来对乡村的了解跟不上乡村的发展了。 田野,是耕作与收获之地,是生命的生长和成熟之土,是艺术之“象”、学术之“理”生成的根与源。“直接介入时代的写作,强调的是一种在地的现场感,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效果,还与诗人的切身生活体验密切相关。”诗人徐勤林说,内心会获得一种类似天地对我们的安慰那样一种感觉。 本次参会的诗人中,具有农民身份标签的不少,虽然人生际遇差异很大,但都以劳动者“现身”,写诗的直接性让人眼前一亮。 诗歌给村庄带来了什么?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,乡村正在“被看见”。“扎根基层根据切身生活体验进行创作,是当代诗人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因素。”当地诗人陈丙现说,来自第一现场的带有“行动性”的诗歌,既是对传统知识田园想象的纠偏,也是对被抽象化的农耕场景的重置。同样是乡村诗人的张妙安也说:“用诗点亮阡陌,礼赞乡村振兴,诗人就要以土地的喉咙唱出之歌。” 用诗歌表达对土地的热爱,让文艺真正渗透到群众的身边。诗会期间,诗人们来到在田头,面对已经颗粒归仓的稻田兴奋不已。在有“宿松粮仓”之美誉的五谷村,一股浓郁的稻香味还是扑鼻而来。 诗人夏复田用“田野上的秋色”比喻此次活动的诗人们,看到了群众奔小康的富裕,听到了村落深处的鸡犬相闻,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生动。他说:“将乡村经验为文化记忆,是另一种有效抵抗庸常生活的写作方式。” “家国情怀,青山绿水,淳朴村风。从黄灿灿的稻田,再到稻谷成堆,稻香馥郁。终于明白了稻谷飘香的来由:新米的香、稻壳的香、泥土的香,更有家乡朴实的农民、农业农村管理者、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辛勤汗水的香甜。我为国家三农政策,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点赞!”老诗人高嗣照说。 一场诗意的盛会,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声韵体验。诗歌与乡村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?长庄稼和果子的泥土如何萌发诗歌? “被看见”的村庄与村民,也在发出自己的声音。诗会当天,诗人们“新鲜欲滴”的诗句,被一遍又一遍朗诵,诗歌也就生出了“翅膀”。诗情荡漾,诵出了一股泥土和文字交织的清香。“读着读着,渐渐发现,诗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,那些生长于乡土的质朴的文字、真情的表达,我这个‘村里人’读来也很有味道。”五谷村青年干部吴栋说。 “诗歌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除了本身营造的优美意境外,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智慧,已然成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”华亭镇党委石亚渊说,近年来,华亭镇持续推进“集镇建设区、农旅示范区、果疏种养区、工业集中区”的“四区”建设,华亭的名头更响、名片更亮。同时不忘挖掘和传承华亭的“文化品牌”,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倾情打造“华亭文化”,通过以文化人,成风化俗,推动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,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,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华亭新篇章。乡村需要诗情画意,乡村之美是中国之美,期待更多的诗人朋友来采风,创作出更多佳作。 之前,宿松诗歌学会还在九姑乡举办了“牛屎岭诗会”,虽然地名“土得掉渣”,但现场“自身的诗意”,孕育着别具一格的诗的特质,这样的诗会将不间断举办下去。 “诗歌创作不仅要注重个体生命经验与群体经验的交流,更为关注个体生命对具体生活的超越。”宿松诗歌学会会长刘说,现代农业展现出迷人的模样,乡村振兴迈出了的步伐,这让诗人们澎湃,诗情勃发。宿松诗人群体将从乡村出发,面向诗坛打造一场又一场诗歌的“嘉年华”,群众的“狂欢节”,农业的“竞技场”,乡愁的“回忆日”,丰收的“大舞台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