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,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。那么,在平日写作中,如何将新闻事实报道好,写好鲜活新闻,让新闻报道“活”起来?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。 一、把握好写新闻角度。无论是党报、经济报,还是晚报都市类,虽然不同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,但是新闻纸,就要以内容为王。那么,如何写出有角度、可读性和感染力强的新闻作品,为读者做好一道美味大餐? 新闻本姓“新”。一是必须有“新”意,必须是“新鲜的、带着露珠的、冒着热气的”新近发生、读者感兴趣的事件和内容,对时过境迁、失去时效的事件,要忍痛割爱;二是从事物发展变化选角度,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就能报道出新意;三是以小见大写新闻,从小事情上反映大主题;四是写独家新闻,避免新闻同质化,比如《84份解放太原阵亡将士通知书找主人》(原载2005年10月27日《三晋都市报》)。这条新闻,被、《》《大公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多家关注,成为轰动的好新闻;五是写民生新闻,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,与群活息息相关,写民生新闻,读者喜闻乐见;六是从群众关心的热点、焦点问题写新闻;七是从事物侧面写新闻,如果从事物正面写新闻,往往角度大、涉及面广,写出的呆板、一般化,读者不喜欢看,如果从侧面入手写起,活泼,可读性与感染力强,新闻就比较鲜活。 二、深入火热的一线。古人云,涉浅水者得鱼虾,涉深水者得蛟龙。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,“活鱼”总在最基层,记者必须“三贴近”,迈开双脚,脚踩泥土,进企业、走乡村、入农家,访车间、到地头、坐炕头,深入火热的生活一线,与受访者交流,让群众说话,留意一线场景细节,如工人们脸上的表情、农民们流淌的汗珠等等,捕捉每个细节,采撷生动鲜活的故事,现场“抓活鱼”。记者穆青、冯健、周原几次深入河南兰考县采访,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,写出了《县委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长篇通讯。而他们又于1990年、1994年深入采访,写出了《人民焦裕禄》《焦裕禄常青》,成为焦裕禄三部曲,长篇通讯《人民焦裕禄》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荣誉。三位老前辈深入一线踏实采访的,为我们作出了榜样。只要“脚力”辛勤走过,上收获“泥土气”,听群众说话,挖掘来自群众的“生活气”,就真正接了“地气”,就能写出“沾泥土”“冒热气”“带露珠”鲜活的新闻作品。 三、文章要短小精悍。在当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的时间很紧张,短新闻由于篇幅短小,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信息,满足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阅读的需要,无论在道上、班车上,还是在排队等待的间隙,读者可以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,轻松浏览短新闻,简洁明了地获取新闻信息。在工作当中,一是写短消息。精选主题,标题制作吸引人眼球,主体内容简明扼要、突出亮点,语言表达生动形象,结尾与导语相呼应,增加新闻性。第二届中国新闻获作品《全国药交会开幕式成了“闭幕式”》,全文仅500字,荣获消息类新闻三等。第八届中国新闻获作品《浙江:今年高考无“状元”》,全文仅400字,荣获消息类三等。二是多写特写、小通讯。特写选题要独特,聚焦人物、场景、事件的细节描写,捕捉感人瞬间,写法上语言要生动感人,简洁精准,有血有肉,扣弦,避免冗长的表述。小通讯要明确主题,语言鲜活、细节生动,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或人物的风采,增强文字的现场感、画面感,让新闻“鲜活”起来,令读者身临其境。 四、文章语言要优美。新闻必须要用事实说话,离开事实,新闻犹如空中楼阁、镜花水月,经不起推敲。要写好新闻,一定要内容为王、言必有物,同时,还应写法上鲜活,在语言表达的生活化、形象化上下功夫,语言表达要口语化,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逼真地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特征,不能枯燥、乏味,不能文字生硬,做到语言优美,生动感人。要做到语言优美,一是用词精准,避免模糊、笼统的词语,多运用通俗、群动的语言和词汇,表达就会形象生动,增强新闻感染力。二是句式多样,长短句结合,整散句结合,运用押韵的词汇,语言平仄搭配,文章就有了韵律和节奏,文章就富有节奏感、活泼感,新闻就有感染力。三是巧妙运用形象逼真的比喻、拟人、排比句,新闻会更加生动有趣。四是引用名言警句、典故,增加文章的内涵和深度。五是运用幽默风趣语言,这样文章就会生动、活泼。总之,生动形象、神采飞扬的文字,就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、亲和力和感染力,新闻就会鲜活。第六届中国新闻特别《领导干部的楷模——孔繁森》,作者用细腻感人的语言,深情表达出孔繁森的情操与品格,引起读者情感共鸣。 当然,要写好鲜活的新闻作品,除了以上几点,作者还要增强敏锐性,始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,加强政策理论学习,多观察、勤思考,用脚力丈量大地,用眼力捕捉故事,用脑力创作精品,用笔力书写锦绣文章,写出“沾泥土”“带露珠”“冒热气”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鲜活新闻作品,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。
|